back_to_top
返回
Preface_Lesley1.jpg
前言

都市重塑與社會創新 — 營造創意空間

劉鳳霞博士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廿一世紀的今天,全球人口大部分已生活在城市化的模式下,正如查爾斯‧蘭德里(Charles Landry)在其2000年出版的都市理論專書《創意城市》中所預視 — 「廿一世紀將會是城市的世代」。蘭德里認為「創意」是城市的命脈,城市擁有的重要資源就是—人。而人類的智慧、欲望、意志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正在取代地理位置、天然資源和市場成為都市資本。所以,讓棲息地成為理想城市,「創意」和「人」是互相緊扣的關鍵詞,而建構一個宜居城市並不簡單,當中牽涉到的規劃,以及人、情、事的考量及處理,既複雜又糾結。然而,透過文化及創意作為載體,或許可以為這個願景指引新的方向,為城市景觀(cityscape)帶來新的設想。2016年於莫斯科舉行的第五次年度「世界城市文化高峰會議」中,「為文化營造空間」便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要讓文化帶動城市,都市重塑與社會創新是必要的理念,而戶外公共空間是呈現的場域,最終才能營造出不同的創意空間。

不論我城,或是他鄉,新世紀的城市均致力構想空間,結連生活。近年香港亦每每出現倡議拓展公共空間的關注團體,例如有樓梯文獻庫作宜步行的紀錄。藝術推廣辦事處是次推出「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的三年計劃,由四組客席策展人及四十九位縱橫建築、設計及視覺藝術領域的本地藝術家,為全港十八區共二十個試點設計座椅,包括公園、遊樂場、海濱、沙灘及行人通道等。計劃旨在為我城的公共空間注入能量及活力,營造二十個創意空間,並用三年時間讓意念繼續在社區中醞釀和發酵,透過各種活動與公眾共同營造創意空間。

在這三年中,請所有城市漫遊人,信步而行,隨緣樂坐,樂座城中!

返回
HikokoIto ToChingHing
返回
導讀

為實用而藝術,為什麼不?

羅欣欣
館長 (公共藝術)
藝術推廣辦事處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1848 – 1903)曾說過︰「為生命而藝術,為什麼不?為娛樂而藝術,為什麼不?有什麼關係,只要是藝術就好。」1 高更讓我們看到藝術的無限可能,藝術可以為不同目的而出現。若把高更所說的話繼續延伸,為實用而藝術,為什麼不?當藝術家為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創作,又何樂而不為?不知自何時起,當我們一般談到實用藝術時,總不期然覺得以實用原則創作會使藝術陳俗,功能導向會令美感貶值。幸而在現今的文化邏輯下,實用和藝術並非魚與熊掌,兩者皆可互補並存;縱然角度不同,語境有別,若以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 – 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2為出發點,兩者皆源自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為實用而藝術,有何不可?

環顧二十一世紀的公共藝術,強調的是作品與公眾、與社區之間的互動。就像英國建築設計跨界團隊Assemble以利物浦半廢棄社區格蘭比四街的再生計劃而獲得了2015年英國藝術大獎「特納獎」,賽果衝擊著我們對藝術固有的概念。身為評委的米德斯堡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Alistair Hudson表示:「在一個甚麼東西都可以被稱為藝術的時代,為何一個城區計劃不能是藝術?他們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是藝術的最佳演繹。」3 Assemble經過與居民長時間溝通,以人為主導的參與形式,共同把被遺棄的社區改造成理想家園。正如Assemble成員Paloma Strelitz所說,他們以藝術技能跟居民溝通,以專業重現當地曾失去而有價值的人和事。4 Assemble示範了如何以藝術築起與居民溝通的橋樑,以藝術的不同領域解決地區的實際問題,為社區空間回復原有的生命力。

藝術座椅作為公共藝術常見的一種呈現形式,它的存在對於一地的景觀印象、空間使用、社區生活以至人文關係又會帶來多少改變呢?當藝術品介入一個公共空間時,如何能夠因地制宜,跟地緣文化相互交織,為社區環境增加活力?一座一椅又如何讓使用者產生關係?為了探討這些課題,藝術推廣辦事處本年度特別策劃「樂坐其中」公共藝術計劃,為十八區中二十個不同的空間包括公園、遊樂場、廣場、海濱及沙灘設計藝術座椅。四組客席策展人及二十組藝術家重新審視了公眾、藝術品與公共空間的關係,關注更多的是社區的需要和公眾與作品的相互交流,使公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一環。藉著他們對公共空間的不同詮釋及想像,期望計劃為香港帶來的不只是一件公共家具或一件藝術品,而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創意空間;不僅提供愉悅的美感體驗,而是在社區產生影響力。

    塑造獨特的景觀

    英國作家Mel Gooding曾表示公共藝術的用途眾多,最普遍的是認為它為公共空間注入新活力,擴闊其可用性並提昇身份認同及公民生活。5創作大型充氣黃鴨裝置的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1977 –)曾說過:「當我在空間置入了新的物件,就為觀者提供一個嶄新的觀看方式,於是突然之間,人們再次體驗他們身處的環境。」6 這位藝術家期望他每次的創作都帶給人驚喜,抓住人的視線。就像他所想,在公共空間置入藝術品,能夠讓大眾對熟悉已久的環境投入嶄新的觀看方法,這件藝術品就是一個獨特的景觀,既帶來生活上的點點趣味,亦能增加地方感。

    告士打道花園位處商業區,被數幢灰黑幕牆政府辦公大樓所環抱的一個細小公共空間,中央豎立了由高華文教授於1989年代創作的黑色雕塑《飛》。建築師團隊Atelier J-AR特意在這空間塑造了一座綠色金字塔般的獨特景觀 —《連椅》,以原有雕塑為中心,將環形跑道似的線條組成不同形態的座椅連桌子,希望為花園注入新鮮感和活力。而建築師徐啓軒在屯門圖書館的平台前,以最平凡的建築材料 — 水泥來建造數組條狀藝術座椅 —《積.目》,戲謔地把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的城市景觀以放大版的玩具積木來呈現,玩味十足,亦引人注目。中環碼頭供渡輪往來多個海港,建築師李樹勳透過觀察各個碼頭沿途的階梯空間,在中環九號碼頭外創作了仿似階梯般的《線.空間》,連接整個中環碼頭,形成延續的景觀。這座圓形廣場般的大型裝置外型又像一個新發現的小島,有待遊人探索其各種可能性。而建築師團隊SpaceScape在清水灣第二灣泳灘設置一片漁網狀的吊床 —《網濤》,讓遊人可躺臥享受陽光。高低錯落的藝術座椅又像片片海浪,又像翱翔中的鳥群;加上陽光、風、沙、海水的自然變化,共同塑造如詩如畫的景觀。

      帶來不一樣體驗

      美國策展人阿蘭.施華茲曼為巴西Inhotim文化協會把遼闊的山區農場、熱帶雨林重塑成多個藝術空間而聞名。正如他所說,他希望創造一個環境,能讓觀眾對藝術有不一樣的體驗及產生對這地方的歸屬感。7這個完全融入原始大自然的藝術空間無疑給觀眾帶來一種隱世還俗的體驗,那麼在人造的自然景觀之外,我們還能在城市社區中找到這份豁然開闊的步伐嗎?「公園首先是將市民從街道工廈的噪聲、頻繁的交通危險中解救出來,為他們提供一種從自然中來的清美安靜的慰藉。」8 公園在城市中的出現都是希望為人提供自然的空間遠離繁囂。香港的住屋環境及生活空間擠迫狹小,社區中的公共空間是讓人喘息的城市綠洲。因此我們希望可以藉著藝術,讓人對自然可以有多一點的想像和體驗,怡情忘憂。

      南昌公園坐擁全港最大型草坪,風景怡人,春天時更遍佈黃花風鈴木盛放的漫天花海。建築師吳逸釗在這草坪上創作了《綠浪潮》,其海浪的外型、草被的皮面,像一個在草地上翻起的波浪。其符合人體工學的流線造型,亦讓人感覺躺臥在草地上享受日光浴,親身貼近大自然。佐敦谷公園同樣有一片綠油油的倘大草地,以風景優美見稱。舞台設計師曾以德、英文瀚、張瑋師選擇了一個被樹木包圍的寧靜角落,設計了《繫》作品。他們以太極陰陽圖案轉化為座椅設計,當觀眾享用這座椅時,就像坐在流動的水上,與旁邊的樹木相融。大埔中央廣場為大元邨的休憩空間,四面為屋苑所圍繞。視覺藝術家吳鋌灝在那裡設計了舒適的《海浪椅》,每張單座位梳化椅內加入發出海浪聲的樂器裝置,只要觀眾坐下猶如貼近大自然的韻律,仿似置身無際的海邊。在城市中找到安靜心靈的片刻並不容易,藝術家希望藉著人與藝術的互動,能洗滌觀眾的心靈,淨化城市的塵囂。

        製造對話的機會

        法國藝評家尼可拉.布希歐(1965 –)的《關係美學》一書中主張「藝術是一種會面狀態」9,旨在為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內引入更多元的社會場域,讓藝術存於與人的互動行為中。在公共空間設置藝術座椅,既出於對人的關懷,亦提升藝術的觀賞層次,進而營造社交場所及當代對話的機會。公共藝術品在乎引起對話,無論對象是環境,社區抑或是途人,藝術座椅都能夠參與其中,透過它的存在製造更多對話機會。

        聲音是溝通及傳達心意的基本方式,一口設計工作室為跑馬地遊樂場設計了《聽.亭》,藉著聲音互動的科學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話。三組六件的座椅各自都是一面聲鏡,讓使用者既可以一邊聆聽自然周遭的聲音,一邊和其他位置的遊人交流,用彼此的對話建構對話的氛圍。而建築師陳君宇、司徒天欣、張卉在東涌北公園設計的《WE.AVE》,是由四組繩網群築成的圓形座椅。坐在繩網上的感覺有如兒時在樂園內的咖啡杯遊戲,其半私密的空間既可讓三五知己聊天,其新穎的設計亦造就了大家對話的機會。香港的公園座椅一般是單面向的長凳排椅,三五遊人平排坐著,較難容納較多的人一起聚會或進行不同活動。設計師郭達麟、白宇軒在愛秩序灣公園創作的《Hack-A-Bench》,從椅子的日常使用出發,嘗試改造公園內的長櫈。透過加插簡約的部件,營造出多層次及可作不同用途的座椅,以方便群體的溝通及相聚。而設計師組合MIRO則為青衣海濱公園創作了《青坊》,作品改善了公園內的原有座椅,在已設置的座位上加上靠背、扶手、桌几,把家的舒適感覺帶進了公園空間,而對坐的設計佈局亦強調人與人的連結,鼓勵社區在座椅組件上進行野餐、閱讀等戶外活動。

          建立社區同理心

          「城市既然是人造的世界,就應以最好的狀態存在,要以人為出發點,用藝術來建造城市。」10一個宜居的城市需考慮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一件理想的城市藝術品在設計上亦應基於一份同理心及顯示出對不同社群的關懷。城市中的公共設施一般以管理角度出發,而藝術座椅是由藝術家從使用者角度去構想,過程中希望大眾可參與設計,並從中了解不同社群對座椅的不同看法及需要,藉此建立不同年齡共融的友善社區。

          建築師王建明一直相信只有由用家共同設計的設施才是最貼心的。他為是次計劃邀請了鄰近社區的長者群體共同為摩士公園構思設計了一個「銀髮友善空間」—《老友記.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他聆聽了長者分享他們的需要,最後創造了一個體貼老幼共融的公共空間。同樣是為長者需要出發而設計的《鑲.嶼》,是建築師吳海賜在北區公園的大片草地上所創作的座椅。他有見每當小朋友在公園草地上玩耍時,在旁照顧孫孩的長者卻不便席地而坐,於是特別設計出一組平台相連的座椅,其桌面能供遊人聚餐或進行各種活動,藉此促進不同年齡層的用家一起享受這個地方。公共藝術創作講求群眾的參與,大眾對這件藝術品建立的回憶和感情才會顯得真摯。建築師伊藤彦子為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創作的《字(自)得其樂》,便邀請了本地的小學生參與設計,一同探索生活中的快樂。座椅以摺紙為造型,遮蔭上散佈不同的「樂」字剪影,而座位上刻有學生們繪畫的快樂圖標,充滿童真。藝術通過共通情感交流,奇妙地把人與人連繫起來。

            尋找那些年的回憶

            「許多公共藝術品連繫了集體記憶及與作品相關的經驗,能建構一個地方的歷史及幫助社區傳統的流傳。」11 一個社區的公共空間是盛載社區故事、集體回憶的最好載體,然而隨著城市的急劇發展,不少回憶已被遺忘。香港的公園帶給你甚麼回憶?公園陪伴著大家成長,是我們投放社區情感的地方,也可說是延伸至社區的另一個「家」。不同的公園各有獨特的地方歷史,我們希望藉著藝術座椅重拾往日回憶的同時,能再為社區帶來新的記憶。

            視覺藝術家王天仁、盧樂謙及設計師李敏中、符清在沙田公園收集社區故事,並以1970年代家庭普遍使用的電器和生活用品的造型為藍本,設計了《家家有寶》。這些往日家中的寶物記錄了當年香港樸實的生活,亦重拾昔日帶著物品到公共空間與鄰舍共享的美好回憶,就是那份原始的人情味讓人愛上一個公共空間。建築師唐宇行為瀑布灣公園設計的《攸延》,讓大家知道城市公園中有一道天然瀑布,享有香港八景中「扶林飛瀑」的美譽。他所設計長條流線型的座椅像凝住的瀑布流水,而多個圓球座椅又像晶瑩的水珠,透過營造一個結合藝術與健康的空間,讓大家重新注視香港具有歷史特色的自然美景。建築師團隊佰刻制作及推廣環保單車的軸物行者,為九龍仔公園設計的《格仔櫈》,是他們刻意尋找地方的獨特歷史記憶的成果。九龍仔上的格仔山原為機師航行時目視降落而設,藝術團隊參照格仔山上橙白相間的圖案,以高低起伏的外型模仿飛機在啟德機場升降,這個「格仔山的縮影」勾起了大家對九龍城的歷史回憶。

              打造社區實驗空間

              「公共空間既是代表公共領域及公眾生活,也應該是一個論壇、一個群體行動、社會學習的場域,還有相互交流的平台」。12香港的公共空間不再只是讓人相聚聊天、休息抒解的平台,在當代文化潮流的引領下,更轉化成藝術展覽、電影放映會、書籍分享、音樂表演、城市種植等社區實驗場地。從設計藝術座椅開始,我們希望可以擴闊公共空間的想像和可能性,並將之轉化為社區學習及交流的平台,容納更豐富的文化活動,讓不同的人可以在這空間追夢。

              為追夢而放棄工程師專業的音樂人楊鎮邦,為是次計劃創作了樂曲《2017》,並把這曲旋律幻化為聲波,放在沙上震動的形態成為座椅造型,名為《坐得到的音符》。他把音樂元素轉化為座椅設計,以此探索公共空間與街頭音樂的關係。這套座椅坐落於荃灣公園,他希望公園能容納不同的音樂表演,讓荃灣區內的年青音樂人在這裡展現才華。而永續設計師組合KaCaMa為麼地道公園設計了色彩繽紛的公共家具組合 —《文化後花園》,希望提供一個讓不同團體進行各類文化活動的創意平台。他們早前在東京代代木公園帶著自己的產品設計和手工鹹魚醬到公園交換了日本人的熱情和微笑,進行了一場交換物件計劃。藉著這次經驗,KaCaMa期望有形或無形的交換能在香港成為可持續的生活交流。建築師鍾宏亮、城市農夫馮志輝為元朗公園創作的《土上》,是一個在草地斜坡上以種植結合座椅的設計,讓人與自然和諧結合。他們希望公眾能藉著這套座椅,與自然真正親近,並把耕種帶進公園空間,推廣城市耕種。

                藝術即經驗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1859 – 1952)認為藝術的源泉來自經驗,人在生活中一些經驗也可以是一種美的經驗。在他的著作《藝術即經驗》中說到,現時最具活力的藝術不是一般在博物館和畫廊裡所認知的藝術,而是在日常環境中獲取那些令人無法抗拒的愉快經驗。13 我們也相信美感經驗並不會局限在特定的空間、場合及條件上,不一定要在美術館的四面牆內方能發生,藝術也並非那麼高深莫測。因此我們努力在公共環境中締造公眾接觸藝術的機會,讓公眾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的經驗。

                因逢「樂坐其中」公共藝術計劃,藝術家發掘了城市中被遺忘的角落,並為香港的公共空間塑造具有地方色彩的獨特景觀。我們期望從一套藝術座椅開始,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凝聚社區公共空間的歸屬感,共同發掘公共空間更多可能性。當你享用這些座椅時,你或會看見城市的風景、地區的歷史、兒時的回憶、甚至是生活的想像。若你願意跟著這個計劃起行遊走十八區,你會發現原來香港有不少設計優美的公共空間,是我們未曾留意及到訪過。

                1. [1] 赫伯特.里德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頁239-240。
                2. [2]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心理學評論》51期(1943年4號),頁370–396。
                3. [3] 亞當.謝溫,〈特納獎2015:激進建築師團隊憑房屋計劃獲設計大獎〉。取自英國獨立報網站: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art/news/turner-prize-2015-radical-architect-collective-has-gran
                4. [4] 梁仲禮、何雪瑩,〈同場加映:利物浦Granby Four Streets奪藝術獎 街坊自救 舊區重整〉。取自明報新聞網:https://m.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51213/s00005/1449942736215,2015年12月13日。
                5. [5] 露易莎.巴克、丹尼爾.麥卡林,《給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委託指南》(倫敦:Thames & Hudson,2012),頁106。
                6. [6]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克里斯汀.弗洛克、珍妮史碧著,陳慧菁譯:《裝置藝術不思議!》(台北:麥浩斯出版,2015),頁4-5。
                7. [7] 露易莎.巴克、丹尼爾.麥卡林,《給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委託指南》(倫敦:Thames & Hudson,2012),頁136-137。
                8. [8] 白幡洋三郎著,李偉、南誠譯︰《近代都市公園史︰ 歐化的源流》(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頁266。
                9. [9] 尼古拉斯.伯瑞奧德著,黃建宏譯:《關係美學》(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頁11。
                10. [10] 凱文.林區著,胡家璇譯:《城市的意象》(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4),頁149。
                11. [11] 露易莎.巴克、丹尼爾.麥卡林,《給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委託指南》(倫敦:Thames & Hudson,2012),頁276。
                12. [12] 侯志仁編,《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頁192。
                13. [13] 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紐約:企鵝出版集團,1934),頁4。
                查看更多
                返回